于姓:中華姓氏之一,是一個出自炎帝、黃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黃河流域播遷全國的姓氏。一般認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,西周初年,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獲封于邘國(河南),后邘叔的子孫就以于為氏。春秋戰國,邘叔有后裔遷山東郯城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于姓真正走向全國。
歷史上于姓的重要人物有:漢朝宰相于定國;東漢末期道士于吉;三國時期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;唐朝宰相于志寧;明朝政治家、軍事家、詩人于謙和于慎行;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;民國書法家、政治家,教育家于右任;核物理學家,中國“氫彈之父”于敏;中國話劇代表人物于是之等。
得姓始祖 邘叔
郡 望 河南郡、東海郡、河內郡
堂 號 河內堂、京兆堂、黎陽堂
當代聚集區 魯黑吉遼豫冀
古代名人 于公、于吉、于禁、于成龍、于謙
現代名人 于敏、于榮光、于震
起源源流
于(Yú)姓主要源出:
1、出自姬姓,為周武王姬發的后代,以國名為氏。據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所載,西周初年,周武王克商后,大舉分封諸侯,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。后來,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,有的姓了邘,有的則去邑旁姓于,是為河南于氏。春秋戰國混亂,邘叔有后裔遷山東郯城,為山東于氏。
2、出自古炎帝姜姓齊國公子、文學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,在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改單姓于氏。據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所載,淳于公子孫,以國名為姓,稱為淳于氏。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,有淳于氏。至唐憲宗李純時,為避諱(“純”“淳”同音),復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。到了宋代,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,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,形成此支于氏。
3、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國之亂于平城而改姓的萬忸于氏,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,恢復本姓于。據《路史》所載,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山東于姓人,后隨鮮卑俗改之,孝文帝漢化改革,又復于姓。實際上,他們是漢朝于公的后代,在三國戰亂時,隨拓跋鄰部離開中原,并為了適存于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于氏。到后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,才又重回中原,復姓為于而已。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遷全國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。
4、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于姓而來
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于名忠,清朝時,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于姓。
② 又有達斡爾、鄂倫春、土、回、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于姓者。
得姓始祖
邘叔,又名姬誕,乃周武王次子。武王滅商后,其被封于邘,建立邘國。此后,姬誕號稱邘叔,成為于姓的始祖。
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,是在今焦作沁陽北部一帶,這里是古邘國所在地,也是于姓的發祥地。邘國滅亡后,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,播遷也以河南境內為主,如方城、午湯、許昌、伏牛山等地。
秦漢時期,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,往北遷的去了山西、河北,往東遷的到了安徽、山東,往西遷的則去了陜西、甘肅。在此期間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,并形成三大郡望,即河南、東海、河內。其中,東遷進入山東的于姓最為興旺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,于姓真正走向全國。由于軍閥長期紛爭割據,造成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無雞鳴”的慘狀,很多于姓族人跟隨著逃難大軍,南遷到東南廣大地區。“五胡亂華”期間,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,也讓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,為躲避戰亂,處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,后輾轉于四川、湖南。
隋唐時期,由于國家統一,戰亂減少,也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,于姓遷徙有等于無,卻繁衍昌盛起來,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。
北宋末年,金兵攻陷東京汴梁(今河南省開封),并擄走徽、欽二宗,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。南宋后期,于姓開始由浙入閩,由閩入粵。
元末,農民起義軍四起,社會動蕩不安,多省人口銳減,山西位置優越,所受影響不大,人丁繁盛。
明王朝建立后,朝廷施行了人口遷移政策,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,族人分別遷到山東、河南、河北、陜西、江蘇等地。
清代,河南、河北,尤以山東的于姓人為多,闖關東謀生并定居。
于姓分布
宋朝時期,于姓大約有12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15%,姓氏僅居第103位。當時于姓第一大省是山東,約占全國于姓總人口的21.3%。于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、河南、四川、浙江,這四省于姓大約占全國于姓總人口的58%。其次分布于湖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廣西、湖北、江西、江蘇等,其他地區缺少資料。全國形成了以魯豫、四川、浙江為中心的三大塊于姓聚集地。
明朝時期,于姓大約有22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24%,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。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%,于姓人口增長高于全國人口增長率。當時于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、江蘇、河北,這三省于姓大約占于姓總人口的63%。其次分布于河南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、山西,這五省的于姓又集中了29%。山東仍為于姓第一大省,約占于姓總人口的40%。宋元明期間,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,其人口主要向東部和東南方地區遷移。全國重新形成了山東為中心,向四周散發的于姓分布特點。
當代,于姓的人口已達到642萬,為全國第三十九位姓氏,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.48%。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、遼寧、黑龍江、吉林、河北、河南六省,大約占于姓總人口的71.9%,其次分布于江蘇、內蒙古,這兩省區又集中了9.1%的于姓人口。山東為當代于姓第一大省,居住了于姓總人口的21.8%,一千年來山東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。全國形成了以山東和遼寧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區域,于姓人口向四周輻射,逐漸減少,長江以北多于姓,長江以南少于姓。在近600年當中,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很大的區別,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中原、華北有強勁的回遷,這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。同時,黃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的移民。
郡望
河南郡、東海郡、河內郡、京兆郡、廣陵郡
堂號
河內堂:以望立堂。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黎陽堂:以望立堂。
河南堂:以望立堂,亦稱三川堂。
廣陵堂:以望立堂,亦稱江都堂。
東海堂:以望立堂,亦稱郯郡堂、海州堂。
忠肅堂、救民堂、興駟總記(大駟堂)
四言通用聯
威隆節鉞;德卜門高。
上聯典指三國魏名將于禁,字文則,鉅平人,曹操名將。武帝時召拜軍司馬,征戰有功,持軍嚴整,累遷左將軍,封益壽亭侯,假節鉞。謚厲。下聯典指漢代廷尉于定國,字曼倩,東海郯人。宣帝時任廷尉,為人謙恭,決疑平法,務在哀鰥,加審慎之心,當時人說:“于定國為廷尉,民自以不冤。”少學法于父。父死,亦為獄吏,后擢為丞相,封西平侯。
救時宰相;當代清官。
上聯典指明代錢塘人于謙,字廷益,七歲時,有異僧稱他為“救時宰相”。歷官監察御史、兵部侍郎、河南巡撫、兵部尚書。正統十四年(1449年),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南犯,他猝親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。于謙率軍擊退進攻北京的也先,保衛了京師,迎回英宗。下聯典指清代山西永寧人于成龍,字北溪,歷官羅城知縣、黃州同知、兩江總督,所到之處,以清廉著稱,時稱“天下清官第一”。
勤勞土木;妙選瀛州。
上聯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謙,字廷益,錢塘(今浙江省杭州)人。永樂進士。歷官御史、兵部右侍郎。正統十三年(1448年),遷左侍郎。次年秋,瓦剌也先大舉寇邊,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,兵部尚書鄺埜從征,留他理部事。未幾,發生“土木之變”,英宗被俘,京師震恐。監國成王擢之為兵部尚書,全權經劃京師防御。他擁立成王即位,是為景帝。十月,也先挾英宗破紫荊關入窺京師,他分遣諸將列陣九門外迎敵。而身自督戰,也先挾英宗北逃。景泰元年(1450年),也先乞和,請歸英宗。及迎還英宗,安置南宮,稱上皇。后以所謂“謀逆罪”被殺害。下聯典指唐初大臣于志寧,字仲謐,京兆高陵(今陜西省高陵)人。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。高宗時拜太子太師,同中書門下三品。并封燕國公。以華州刺史致仕。
瀛洲望重;廷尉門高。
上聯典指唐初洛陽人于志寧,字仲謐,文學館學士,為瀛洲十八學士之一,歷官太子右庶子、太子太師、華州刺史,封燕國公。下聯典指西漢東海人于公,曾官廷尉,執法公平。其閭門壞,地方父老共同為他重修,他讓修得高大些,能容駟馬車蓋出入,并說:“我治獄多陰德,子孫必有發達的。”后來,其子于定國官至丞相,孫于永官至御史大夫。
廉讓世澤;大傅家聲。
全聯典指唐·于義,北周閔帝時為安武太守。以家財分郡人之爭訟者,訟者恥愧,移居他州。
五言通用聯
長歌昭日月;大筆撼乾坤。
此聯為臺灣政治大學挽于佑任聯語節錄。于佑任,原名伯循。陜西涇陽人。光緒舉人。工詩詞,精書法。有《佑任文存》、《佑任詩書》等。亦擅聯語。
帆影清江水;鈴聲碧草山。
此聯為唐代詩人(唐末進士)于鄴《過百牢關貽舟中者》詩句聯。
慎行大學士;曼倩西平侯。
上聯典指明代禮部尚書于慎行,字可遠,東阿人。隆慶進士。萬歷初歷修撰,后詔加太子少保,兼東閣大學士,以疾歸。慎行學有原委,貫穿百家。神宗時,詞館中以慎竹及馮琦文學為一時冠。有《谷城山館詩文集》。下聯典指漢代廷尉于定國,字曼倩,東海郯人。少學法于父。父死,亦為獄吏,后為廷尉,民自以不冤,擢為丞相,封西平侯。
青晚標廣德;紅葉作良媒。
上聯典指于志寧五世孫于琮,娶廣德公主,后被害,公主亦自縊室中。下聯典指于佑題詩紅葉,宮女韓氏得之,后結為夫妻,“方知紅葉是良媒”。
六言通用聯
紅葉作良媒合;青史標廣德貞。
上聯典指唐僖宗時學士于佑,在御溝行一紅葉,上有詩句,于佑也題一葉,放在上流,被宮女韓夫人得到。后來,僖宗放宮女,于佑娶了韓夫人,二人分別取出紅葉相示,說:“可以答謝良媒了。”原來,韓夫人詩中有“方知紅葉是良媒”的句子。下聯典指唐代于琮,字禮用,于志寧六世孫,宣宗時擢進士第,歷官左拾遺、尚書右仆射。娶廣德公主。黃巢攻入京師長安,于琮被殺,公主自縊而死。
八言及以上通用聯
德及子孫,崇門容駟馬;功高家國,泰代出賢臣。
上聯典指漢代縣獄吏于元公。決獄平。東海有孝婦,為太守冤殺,公爭之不得,辭疾去。孝婦死。東海旱三年,后太守至。因公言致祭立雨。公閭門壞,父老方共治之。公謂曰:“少高大,令容駟馬車蓋,我治獄多陰德,子孫必有興者。”后其子定國為丞相,孫永為御史大夫。皆封侯。下聯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謙。
砥柱中流,獨攬朱明殘祚;廟容永奐,長贏史筆芳名。
此聯為魏源題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謙祠聯。
譜名 | 編者及編纂方式 | 藏地 |
---|---|---|
于氏宗譜五卷 | 于準纂修,清康熙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| 中國國家圖書館 |
浦陽官巖于氏家譜 | 于德起等纂修,清嘉慶三年(公元1798年)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|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|
濮陽西溪于氏宗譜十六卷 | 于賢達等纂修,清同治八年(公元1869年)篤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 |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|
江蘇江都于氏十修家譜十六卷,首一卷 | 于樹滋纂輯,清光緒十四年(公元1888年)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| 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 |
浦陽西溪于氏宗譜十六卷 | 于賢起等纂修,清光緒十七年(公元1891年)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 |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|
貴州于氏家譜 | 于德懋編,清光緒二十七年(公元1901年)銅板刊印本 |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|
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| ||
浦陽西溪于氏宗譜十六卷 | 于烈等纂修,清光緒二十九年(公元1903年)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|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|
河北東光于氏族譜 | 于湯言等修,民國二年(公元1912年)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|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|
于氏家譜 | 于德懋纂修,民國三年(公元1913年)木刻活字印本一冊,殘卷 |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|
天津靜海于氏族譜四卷 | 于春林重修,民國七年(公元1918年)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| 南開大學圖書館 |
江蘇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譜二十卷,首一卷 | 于樹滋纂輯,民國十年(公元1921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|
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| ||
于氏家譜二十卷,首一卷 | 于德甫、于樹等修,民國十一年(公元1922年)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 | 中國國家圖書館 |
山東即墨于氏族譜二卷 | 于清中等修,民國十三年(公元1924年)為敘堂排印本二冊 | 吉林大學圖書館 |
山東榮成于氏支譜四卷,首一卷 | 于錫琨、于源璋重修,民國二十二年(公元1933年)銅字印本 | 山東榮城縣堐頭鎮海堐村 |
山東壹于氏家譜 | 于宗洵纂,民國二十四年(公元1935年)石印本 | 山東煙臺市圖書館 |
浙江臨安于潛程氏宗譜 | 程志鵬、顧麗川等修,民國三十七年(公元1948年)燕翼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|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|
湖北新洲于氏宗譜六卷 | 于萬國修,民國三十八年(公元1949年)木刻活字印本 | 湖北新洲桃源鄉熊店村 |
于氏宗譜一卷 | 著者待考,木刻活字印本 | 四川省儀隴縣檔案館 |
四川資陽于氏宗譜 | 著者待考,木刻活字印本復印件一冊 |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|
地域 | 字輩 |
---|---|
濰河流域 | 按照“金水木火土”排列的五行字輩 |
山東乳山司馬莊 |
思爾尙可載,嗣繼維崇新,天年復開姓,間之一同心。 |
山東省文登市 | 文崇銘朝學,新富承永祥。熙銘澤恒昌,嘉寧紹遠光 |
遼寧省大連市 | |
山東省乳山市東司馬莊 | 振,洪。忠孝友慈良,西平運祭昌。家訓敦睦循,明君主恩光 |
山東省茌平縣 | 化、振、魁、兆、吉、風、廷、長 |
山東省濰坊市 | 是我先民,唯德樹敦。欽子克世,吉古永存 |
山東省濟南市 | 華樹洪慶憲,文德繼世昌 |
山東省龍口市黃城集 | 國世興,永慶洪祥,忠厚善良,培機可紹,祖德有光 |
黑龍江肇東市 | 長繼文明志,永承德化恩 |
黑龍江大慶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| 萬善永為本,家興國乃昌,景清庭樹秀,忠孝翰林芳,厚傳家遠,立德子殿邦 |
遼寧省大連市 | 正、志、欽、周(洲)、德 |
吉林省榆樹市 | 是福壽康,忠孝賢良 |
黑龍江省綏化市 | 永德萬福昌,世代保安康 |
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 | 風運進(海),金光普照,萬世長青文 |
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 | 鳳、俊、運、海、進、金、合、光、永、文、順、繼 |
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 | 謙、恭、孝、友、仲、福、正、常 |
江蘇省金壇市 | 勛華崇國望,清德治家聲 |
江蘇省南京市 | 長春維壽,天錫家祥,祖承世德,福慶增光 |
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 | 殿、續(學)、海、振、志、占 |
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| 以起承先榮、賢能繼祖德 |
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 | 振、守、乾、坤、致、泰、運、亨、通、顯、承、興、龍、英、華、月 |
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 | 永景榮家,朝獻廣(是繁體)士,少仙(先)業慶,亞圣吉祥 |
湖北省北部 | 孝、成、家、大、忠、乾、坤 |
北京市密云縣穆家峪鎮水漳村 | 明、長、克、溪、漢、思、晉、寶、福(改:海) |
天津市靜海縣土河村 | 宗源樹廣茂,基業永隆昌 |
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| 紅、顯、永、文、久、祖 |
注:以上為部分于姓家譜文獻、字輩排行 |
于氏圖騰
《說文解字》“于,於也,象氣之舒于。而“於”為“烏”的古文,古時呼與吁、乎與于,形同義也同,與於一樣,都為助字或語氣詞。古文中烏、乎、於、于相通。古代于氏族是於氏族,以烏鳥為原始圖騰,為東夷族鳥夷的一分支。于氏族因為發明一種陶器飯盂又稱盂氏族,居住的地方稱為于地,因筑起了城墻而稱為邘,最終出現了姓氏。
《中國人名大辭典》收入了于姓歷代名人85名,占總名人數的0.19%,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一位;于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.24%,排在并列第八十八位;于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.11%,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三位;于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.25%,排在并列第八十一位。
姓名 | 朝代 | 生卒年 | 籍貫/出生地 | 備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于叔 | 周代初年 |
生卒年不詳 |
陜西西安 | 周武王第二子,封邘,為邘叔。 |
于公 | 西漢 | 生卒年不詳 | 山東郯城 | 縣獄吏,曾經平雪孝婦冤案,傳為千古美談。 |
于定國 | 西漢 | ?~前40 |
山東郯城 |
漢朝宰相,擔任廷尉一職時,秉公斷案,天下悅服。 |
于永 | 西漢 | 生卒年不詳 | 山東郯城 | 光祿勛,御史大夫,駙馬都尉。 |
于吉 | 東漢末期 | ?~200 | 山東膠南 | 道士,著《太平經》,信民太眾,為孫策所猜忌,遭冤殺。 |
于禁 | 三國時期 | ?~221 | 山東泰安 | 曹魏五子良將之一,青州愛民,封益壽亭侯。 |
于栗磾 | 南北朝時期 | 生卒年不詳 | 山西平城 | 魏朝開國元勛,勇武絕倫,體恤民力。 |
于烈 | 南北朝時期 | 437~501 | 河北蔚縣 |
|
于忠 | 南北朝時期 | 460~516 | 河南洛陽 | 魏朝名將,禁衛總領。忠勇愛民。 |
于謹 | 南北朝時期 | 493~568 | 河南洛陽 | 周朝軍事將領,戰略家,贈三老,百官典范。 |
于仲文 | 隋朝 | 545~613 | 河南洛陽 | 隋朝名將,曾率師平齊、陳,征伐高麗。 |
于志寧 | 唐朝 | 588~665 | 陜西高陵 | 唐朝宰相,為成乾太子詹事,李治太子太師。 |
于濆 | 唐朝晚期 | 生卒年不詳 | 陜西西安 | 唐朝詩人 |
于燾 | 宋朝 |
|
山東壽光 | 翰林學士 |
于欽 | 元朝 | 1283~1333 | 山東青州 | 太子少保,兵部侍郎。方志編纂家,歷史地理學家,文學家。 |
于賓 | 明朝 |
|
山東莒縣 | 洪武二年進士,給事中。 |
于敬 | 明朝 |
|
山東諸城 | 洪武十八年廉孝賢良舉貢,四川道監察御史。 |
于謙 | 明朝 | 1398~1457 | 浙江杭州 | 兵部尚書,著名政治家、軍事家、詩人。 |
于玭 | 明朝 | 1507~1562 | 山東東阿 | 文人 |
于慎行 | 明朝 | 1545~1608 | 山東平陰 | 政治家,學者,詩人,文學家 |
于振 | 清朝 | 生卒年不詳 | 江蘇金壇 | 雍正元年(1723年)癸卯科恩科狀元 |
于成龍 | 清朝 | 1617~1684 | 山西永寧 | 清代“天下廉吏第一”,任兩江總督 |
于式枚 | 清朝末期 | 1853~1916 | 廣西賀州 | 清末官員 |
于右任 | 民國 | 1879~1964 | 陜西三原 | 著名書法家、詩人;政治家,教育家 |
于學忠 | 中國 | 1890~1964 | 山東蓬萊 | 東北軍抗日愛國將領,共和國國防委員。 |
于得水 | 中國 |
|
山東文登 | 天福山走出來的將軍。 |
于權伸 | 中國 | 1904~1973 | 吉林遼源 | 開國少將(1955年) |
于時雨 | 中國 | 1910~1942 | 吉林輝南 | 抗日愛國人士 |
于桑 | 中國 | 1917~2008 | 四川渠縣 | 共產黨員,少將軍銜 |
于笑虹 | 中國 | 1914~1973 | 山東即墨 | 共產黨員,少將軍銜 |
于俠 | 中國 | 1915~2002 | 安徽金寨 | 開國少將(1964年) |
于敬山 | 中國 | 1919~1996 | 安徽宿州 | 共產黨員,少將軍銜 |
于波 | 中國 | 1930~2006 | 山東文登 | 海軍少將 |
于殿臣 | 中國 | 1930~ | 江蘇鎮江 | 少將軍銜(1988年) |
于永波 | 中國 | 1931~ | 遼寧瓦房店 | 共產黨員,上將軍銜 |
于鴻禮 | 中國 | 1931~ | 遼寧丹東 | 少將軍銜(1988年) |
于敏 | 中國 | 1926~ | 河北寧河 | 核物理學家,中國“氫彈之父” |
于占元 | 中國 | 1905~1997 | 北京 | 戲劇教師 |
于是之 | 中國 | 1927~2013 | 河北唐山 | 話劇演員,中國話劇代表人物 |
于承惠 | 中國 | 1939~2015 | 山東蓬萊 | 演員,武術家 |
于榮光 | 中國 | 1958~ | 北京 | 演員 |
于魁智 | 中國 | 1961~ | 遼寧沈陽 | 京劇表演藝術家 |
于震 | 中國 | 1975~ | 北京 | 演員 |